文纨不姓苏

透哀/琴哀/斯哈/赵方/东升朝阳/莫弈/音乐剧/叶泽/ab叔——
杂食且坑多,大自然的搬运工,偶尔搞点小创造,,
欢迎光临——

关于红与黑的一些感想

截止目前为止,我想把红黑称作2022年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书。


我只读过红黑一次,看过一次红黑的音乐剧,但是那充满抱负却又鄙弃世俗的julien,苦困理想与现实的夫人,对于爱情癫狂般的玛蒂尔德...一众人物粉墨登场,总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。


或许我是在于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或许是对于他的惜怜,亦或是对于他映射出的整个时代的缩影的真实,我一直对司汤达老师的这本书念念不忘。很难说自己该从什么地方讲起,那就请诸君开始听我胡扯吧。


书中的主角,于连·索雷尔,木匠家的小儿子,长的文文弱弱,不受待见,一开始竟被德瑞纳夫人认成个清秀的小姑娘,但他心中的抱负与野心,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最崇拜的偶像是拿破仑,最喜欢的书是《圣赫勒拿岛回忆录》,能背诵下整部圣经,总是令人啧啧称奇。他渴望权利,攀炎附势不顾一切的去谋求己利,但他又鄙弃贵族权势,极度厌恶像玛丽皇后一样“他们没有面包吃可以吃蛋糕啊”一类人物,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,这也预示了他最终的毁灭,他最后在法庭上看清了世事——一个贫民百姓,就算挤破头皮,也永远无法跻身列入上流的贵族。最终,他选择舍生取义,勇敢的走上了绞手架。有人说,在他身上,卢梭情节被提现的淋漓尽致——不得不依靠权势,却又憎恶它的存在。


文中对于于连与德瑞纳夫人、于连与玛蒂尔德的恋情的描写,我认为称不上爱。于连在两个女人身上,体现的是征服欲,是对于从前她们瞧不上自己,现在却疯狂的爱上自己所产生快感的报复心理,也是他野心的体现。在德瑞纳夫人抽走拒绝了他伸出的手时,他感到奇耻大辱,下决心一定要俘获夫人的心;面对玛蒂尔德的欲拒还迎,他痛苦不安,不知道如何是好,但是在得到她疯狂的爱慕后,就像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完成了一样,拥满了他的野心。


而对于德瑞纳夫人①来说,面对好色贪婪又懦弱无能的市长丈夫,她只能把全身心的爱倾注给孩子,但于连作为家庭教师的到了,像是多年来黑暗中射进的一道光,照得她看到了希望,看到了她想要的人生,而不是在丈夫口中“女人就像是一部机器,上了年纪就需要修理”。她曾经自我否定对于于连的爱慕,逃避内心与现实,但是在于连拒绝佣人的爱慕后,心中的欣喜难以掩饰,最终接纳了这个曾经自己所不敢想象的自我。在后来给于连在游行中安排位置,帮助于连逃跑,去狱中探望他,都是对于于连的爱慕给了她这个固守单调的女人十万分的勇气,在最后濒死时刻,她还不忘于连嘱咐她的不要自杀,好好和孩子活下来。最终她抱着孩子,含笑死去 。


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是那般癫狂,但在我眼里,也决不能算作是爱。在舞会中注意到盛开于世俗之外的于连,她对他起了兴趣,试探他,考验他,奚落他,看看他是否能够做起自己理想中的情人——像自己的先祖拉穆尔一样,对于爱情是执着的,是疯狂的。在于连挥剑指向她的喉咙时,她感到那一刻她是极度幸福的,可在于连对她柔情起来,她又觉得这个男人无聊乏味。她想要的爱情与人生,是必须充满激情的。于连学了伯爵交他的法子,欲擒故纵,转身去讨好将军夫人时,玛蒂尔德果然开始嫉妒,开始后悔,一个转身,于连又把这位小姐,拿捏在掌心里。她对于于连的爱,仅仅是想要与众不同,想要满足自己所要的刺激与激情,恰恰满足了于连对于权势的渴望,两人结为夫妇,在于连被玛蒂尔德的父亲封为伯爵的那天,我忘不了对于他的那段描写“他那苍白的脸色,凌厉而近乎恶意的神情,与他那处惊不变的镇静。”


记得在《平凡的世界》中,孙少安给矿中的工人们读红与黑,读到于连半夜爬上了玛蒂尔德的窗户,少安想那帮助他爬上的梯子,是通往权势的象征,却又是一个永远无法跨越的阶级—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。②


在书中,于连一共待过三个比较重要的地方,分别是维璃叶市、神学院、拉穆尔府。在前面提到的德瑞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中,已经囊括了第一第三项,那就来聊聊神学院。司汤达的这部小说里面不仅有对于于连的“红”,即想拿破仑一样的野心与抱负,也是拥有“黑”的存在,不但是黑色衣着体现出的高贵,更象征了神父教皇的权势。在那个时代,王权与教权互不能干预,所以《巴黎圣母院》中的艾斯美拉达才能在教楼中“避难”③于连逃到神学院后,只因为错选了彼拉神父一帮派,被同学们唾弃,被老师们诋毁——即使他有着极聪颖的头脑。由此可见,于连所经历所遭遇,映射出教会内的腐朽与明争暗斗。


在后来于连因一封假自德瑞纳夫人的信,头脑一热差点开枪杀死夫人,得知真相后他在狱中深深自责与忏悔,怕夫人记恨他,却又毫不在意即将到来的处刑。当最后夫人到来时,早已原谅了于连,两个人相拥而泣,我认为这个时候,于连才真正从内心接纳了,爱上了夫人。反观玛蒂尔德,在于连入狱后四处奔波,各种托关系使金钱,可此时不惧生死的于连却更叫她爱慕了,于连比她理想中形象的还要高大,她爱的更加发狂,在于连被施绞刑后,她捧着他的头,学着她祖先的样子,深情的将其安葬。


司汤达在于连入狱的期间费笔墨做了大量的心理描写,于连在恍然间看清了这俗世——不管你有多么努力,不管你多么拼搏,像他这样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,是不可能与贵族相提并论的。贵族千方百计的算计你使你身败名裂,同层人鄙视你的沽名钓誉。于连在最后的审判上大声质问“这里坐着的法官,没有一个是我们底层的百姓,这个社会谈何公平,我的存在又意义何在呢?”④


司汤达曾说:“小说像是一面镜子,镜子照出了泥泞,而你们却怪镜子。”《红与黑》或癫狂,或荒诞,但它都确确实实反应了一部分真实的历史。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于连的野心,但我们可以理解彼时生活在底层百姓的挣扎与痛苦;我们或许无法理解玛蒂尔德的追爱价值观,但我们可以理解达官贵族的病态与嚣张......我们可以《红与黑》中学到很多,感悟很多,体会很多。最终,用司汤达老师的话浅浅的收个尾:“显然,你已经看惯笑脸,而笑脸仍是虚伪的舞台,你的良知要提防这个弱点:世相浮华虚妄,切不可太动心。”


注释:

①夫人有个原名,德瑞纳只是她嫁过去之后的姓

②孙少平确实给大家读过红黑,但说没说过有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话,属实不太清楚

③“避难”是卡西莫多在迎艾斯美拉达进来的时候对军队说的

④意译,大体意思是这样,具体参照原著


是22年暑假的发疯产物,当时很喜欢红黑但是没有同好于是就写了

评论(7)

热度(141)

  1. 共1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